江苏省汉华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关于我们
  • 行业资料
  • 企业证件
  • 工程展示
  • 成功案例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资料  >> 查看详情

    行业资料

    储油罐常见震害分析

    来源: 江苏省汉华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日期:2011-08-02 12:18:05  点击:1786  属于:行业资料

     

    从历年震害调查报告来看,地震对储油罐的破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储油罐罐壁的损坏
    主要表现为罐壁底部的“象足鼓曲”和“棱形效应”。
    “象足效应”是一种典型的震害形式。在强烈地震中,油罐及其他储油罐的下部罐壁发生外鼓,形如大象的足部,我们称其为“象足效应”。该现象被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容器破坏而受到普遍关注始于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中的油罐破坏。这种破坏形式常发生于矮罐,易导致储油罐侧壁下部乃至根部产生裂缝,引起所储液的严重泄漏。
    1982年,Niwa和Clough通过实验研究证明罐壁底部的“象足”屈曲是在罐壁轴向压应力超过了屈曲临界应力和该处罐壁的环向拉应力接近材料屈服极限情况下产生的。高罐在地震载荷作用下易发生菱形效应,实验测得罐壁“菱形”屈曲发生的临界应力大约为理论屈曲临界应力的60%左右,这个值比美国的油罐设计标准API650和AWAWD100中的值要高一些。所以,他们认为美国油罐设计标准中关于晃动作用的罐壁临界屈曲应力的规定偏于保守。
    1990年,Rammerstorfer提出,“象足”屈曲的产生还有可能就是由于油罐底板引起的罐壁局部弯曲应力造成的。Haroun和Bhatia在1995年也对罐壁“象足”屈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指出,地震加速度方向的一个“反向”会在原来“象足”屈曲的基础上引发二次弯曲,这种现象曾在中国的唐山大地震的震害调查中有所记载。
    Hideyuki和Tazuke等人在他们发表的论文中,简单介绍了有关“象足”屈曲的准静态模拟和瞬态动力学的模拟方法,并通过储油罐的准静态实验和地震台实验证实了“象足”屈曲的原因主要就是来自于罐壁的轴向压应力。
    (2)罐顶的破坏
    罐顶大致可分为浮顶和固定顶两类。固定顶屈曲主要是由储液晃动引起的对流压力的冲击及储液晃动形成负压所造成,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时,在安科雷奇市有些油罐发生过这种破坏。浮顶破坏主要是浮顶上部构件损坏、浮舱和单盘的焊缝撕裂以及浮顶卡住不能升降造成破坏,其原因是液面晃动过大所致。
    (3)罐底板、锚固件和罐底贴角焊缝的破坏
    焊缝破裂常见于罐底与罐壁联结处,原因是这些焊缝很薄弱。底板与罐壁焊缝的破裂使液体外流,从而造成巨大的火灾或生态灾难。1964年日本新泻地震和美国Alaska地震都发生过这种破坏。1979年南加州地震时,南太平洋管道公司的一组油罐中,一直径12.6m、高14.9m的油罐,其底板与罐壁的焊缝出现一条长10.2cm的裂口,造成这种破坏的原因是储油罐的提离和罐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上一新闻:锚固罐的抗震研究
    下一新闻:储油罐系统的结构

    友情链接:

    • 中国气柜网
    • 百度
    技术支持:神赢网络 江苏省汉华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22-2027 苏ICP备110281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