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锚固罐的抗震研究(一)
锚固罐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不多,出于经济原因绝大多数储油罐都是无锚固的,即自由搁置于基础之上,所以近期储油罐的抗震研究以无锚固罐为主要研究对象。无锚固罐在倾覆力矩的作用下有明显的提离,震害调查已发现,许多罐的破坏和提离密切相关。罐底提离将导致如下现象:液-壳-土相互作用强非线性问题的出现;罐壁最大轴向薄膜压力明显增大,罐可能在低倾覆力矩下失稳,对应的模态振型和液动压力发生变化;晃动对液体动压力的贡献增大。因此,非锚固罐的抗震研究主要是以提离机理和提离导致的失稳、强度破坏为重点,包括实验研究、理论模型简化和数值模拟分析三方面。
(1)实验测试研究无锚固储液罐的地震反应问题比较复杂,在研究初期大多数都是采用实验的手段在模型罐上完成。非锚固储液罐的首次实验研究是Clough等人于197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震工程研究中心(EERC)的振动台上完成的。随后,Manos和Clough分别对无锚固的高罐和矮罐进行了考虑地基影响的静、动提离实验研究,实验得到以下结论:罐的地震反应主要由提离机理控制,由于输入的地面运动的频率和强度的变化,使得提离机理是非线性的;对于不同性质的地基,罐底板的提离、平面外的扭转和膜应力的大小及分布区域都有较大的不同。在1979年,Clough又得出一个模型罐实验研究结果:由于罐壁的柔性,脉冲动水压力值超过了在刚性罐壁测得的值,同时由于提离的发生改变了罐的受力性能;按相同振幅的记录输入,无锚固罐的壳体位移和应力情况要比锚固罐的大。
1982年,Cambra做了无锚固矮罐的地震放大性能实验研究,包括轴向提离静力测试和动力振动。他以此实验结果推断,储油罐的地震反应受罐壁柔性变化的影响,并且在罐壳的偏心处有一个高强度的连接,通过不完善的壳体变形来反映。
我国无锚固储液罐的试验研究始于80年代后期,1989年温得超博士进行了动提离试验,对不同高径比的铜罐和铝罐在不同储液深度和地基形式下,分别采用水平和竖向激励进行试验,试验表明:提离后储油罐频率降低,柔性基础上,提离值最大。1989年陈厚群按照几何相似模拟了我国5000m3浮顶储油罐,对地基模拟了混凝土环墙内填沙的地基情况,试验表明:按照Housner公式计算基本运动周期符合实际,自由搁置的外浮顶储油罐动态放大效应可高达5-8倍,提离现象突出。经过上述实验,项忠权等结合震害分析给出了一个提离分析简化模型。近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孙建刚为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对1000m3浮顶模型储油罐进行了实验研究,浙江大学的陈志平等对国内一座处于充水试验期间的15×104m3浮顶储油罐进行了罐壁与底板的实验应力测试。
对比国内外的提离试验研究,可得到如下比较一致的结论:①无锚固储油罐的主要动态特征就是提离、振动和变形是多重性的;②无锚固罐提离的动力响应远大于锚固罐的情况;③罐的提离导致罐体应变、应力在局部区域出现高度集中,这是屈曲形成的主要因素;提离底板中有径向弯曲应力、环向弯曲应力和膜应力存在;底板提离区域为月牙形,变形为大变形;提离晃动频率接近于罐内液面的晃动基频,它可用Housner公式计算;浮顶与自由液面情况相比,可以降低提离响应。④柔性与刚性基础相比,能够增加提离高度,降低罐壁底部竖向应力集中程度;⑤“象足”屈曲和“菱形”效应是由于环向应力和竖向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临界屈曲应力高于规范中建议的应力值,也高于其它提离简化模型的计算值;罐壁环向呈现多波现象,目前广泛采用的以梁式振动为主的模型,与浮顶罐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大。
TAG:
转载请注明本文出自:http://www.jshhgs.com//2011-8-3/173.html
或许您还喜欢如下文章:
危险源辨识的主要方法 前期准备工作 近年来国内储油罐雷击着火事故简介
评论加载中...
|